Home > News > Article body
圆桌对话 | “一带一路”语言互通的经验与启示
Source:BRLCN  Date:2023-10-18
     
      10月16日,2023“一带一路”语言教育文化论坛在北京召开,为“一带一路”语言教育文化组织联盟举办的首场学术活动。论坛共分四场圆桌对话,第三场圆桌对话主题为“一带一路”语言互通的经验与启示。在本轮对话中,中外嘉宾围绕“一带一路”语言互通为所在高校或组织带来的发展机遇,探讨了各自在语言互通方面积累的成功经验,以及未来将开展的重点工作。外交学院副院长孙吉胜教授担任主持人。

      天津外国语大学校长陈法春表示,外语类院校以及高校外语专业都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受益者。对于天津外国语大学来说,一是坚定了学校办好语言类专业的信心;二是促进了语言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三是促进了“走出去”和“请进来”,更多教师到国外用外语教授汉语,也吸引了更多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学校正在建立更多海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到目的语国家学习外语的机会。

      吉林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冯正玉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为综合性大学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使学校扩大了朋友圈,加快了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发挥了师资国际化建设的作用。他建议高校发挥学科优势,打造优质品牌;强化教师和学生的多语言意识,为其创造更多的多语言学习条件,进一步夯实语言基础。

      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张建珍指出,“一带一路”语言互通为浙江师范大学拓宽了国际交流合作渠道;促进了专门领域人才培养,以“语言通”为基础,各学科协同培养非洲的“中国通”和中国的“非洲通”;形成了非洲研究特色学科品牌。今后将优化外语教育的语种布局,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化的中国语言文化对外传播专业人才。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叶向红强调了“一带一路”语言互通为职业院校带来了发展机遇,学校深入推动了职业教育人才的改革,特别是主动推动了“中文+”“外语+”等项目。学校还与哈萨克斯坦共建“丝路青年学院”,进一步扩大了职业教育的对外开放。未来学校将以“语言”为媒介,开展“职业化、数字化、国际化”特色鲜明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胡开宝介绍到,上外现在开设有48个语种专业,基本能够满足对接主要“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语言需求。但学生不仅要“语言通”,还应做到“文化通”。他详细阐述了上外近年来打通语言与其他学科的边界,实现专业学科机构和资源配置的“跨”“通”“融”,系统推进外语基础上的区域国别研究和国际传播的协同发展的具体做法。

      俄罗斯全国英语教师协会协调委员会主席斯维特拉娜·桑尼科娃指出,俄罗斯全国英语教师协会由1000名来自不同高校的教师组成,他们中有很多不仅是英语教师,还通过学习获得了教授汉语的资格。她很自豪俄罗斯全国英语教师协会能加入“一带一路”语言教育文化组织联盟,为推动汉、英两种语言的教学贡献力量。

      孙吉胜总结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为各类高校和教育组织提供了发展机遇,希望在“一带一路”语言教育文化组织联盟的带领下,各施所长,培养更多高素质语言人才,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